俄军大杀器遇上中国“电线杆”,差距不止一代!
四、路径分野:吃老本与自主创新的国家隐喻
R-77M的艰难问世,折射出俄罗斯军工的深层困境。无论R-77M还是更早的R-37M远程导弹(射程超200公里但体积堪比小型反舰弹),其本质仍是苏联R-77和R-33(AA-9)底盘的深度挖掘。
这种“吃老本”模式在短期内能拿出可用产品,却难掩创新乏力。如同在旧房基础上不断加盖,终究受制于原有结构的桎梏。
反观中国霹雳导弹家族的发展,则是一部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最终实现超越的史诗:
引进R-27(AA-10)后发现不如自研霹雳-11,果断放弃仿制;
引进R-77后,仅借鉴其导引头部分,弹体设计全面超越,催生霹雳-12;
2015年引进俄最先进的R-77-1时,国产霹雳-15已呼之欲出;
如今霹雳-15已成“可出口型号”,更先进的霹雳-16/17接棒领跑。
十年磨一剑,中国在空空导弹领域完成了从仰望到并跑再到引领的华丽转身。霹雳-15的批量出口巴基斯坦并被用于实战,正是技术自信的明证——我们已不再担心核心机密泄露,因为下一代杀手锏已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