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国抢购我国海陆空装备,中国武器集体大爆发
四、 挑战犹存:前路漫漫,行则将至
当然,看官们,笔者并非盲目乐观。东大武器要真正坐稳国际军贸的头几把交椅,前路绝非坦途,挑战依然严峻:
西方霸权余威:几十年的舆论机器开动,给东大武器贴上的“低端”、“仿制”标签,非一朝一夕可完全洗刷。 泰国潜艇订单的波折、阿根廷转购二手F-16、阿联酋选韩国导弹等案例背后,无不闪动着西方政治施压、技术封锁和舆论抹黑的黑手。 印尼因美国制裁威胁而放弃苏-35的教训,也时刻提醒着国际买家背后的巨大政治风险。
体系融合难题:现代战争是体系对抗。许多国家军队的装备体系,早已被美俄欧产品深度绑定。 融入东大装备,意味着在指挥控制、数据链、后勤保障等体系层面的兼容与重构,这需要时间和信任。
高端市场攻坚:虽然FC-31(歼-35外贸型)等五代机已高调亮相巴黎航展,VT-4坦克、高端无人机等成功打入部分市场,但在利润最为丰厚、象征意义最大的顶级隐身战机、战略轰炸机、大型驱逐舰/航母等绝对高端领域,东大装备要大规模打开市场,仍需假以时日,持续证明其尖端性能和可靠性。部分高端装备如歼-16,其高昂价格(超8000万美元)也让许多国家望而却步。
“安全保障”迷思:传统上,购买美俄武器,常被视为缴纳“保护费”,获得某种程度的安全承诺(无论是否可靠)。 东大坚持“不干涉内政、不结盟”原则,在提供“装备自主”的同时,暂时无法(也不应)提供类似西方的“安全捆绑”。这对一些将安全感寄托于大国保护伞下的国家来说,可能仍是个需要权衡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