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炼油厂被乌新导弹击中,俄防空网竟成摆设?
二、 骨感现实:技术光环下的硬伤与量产困境
然而,战场是最无情的试金石。这“首秀”的荣光之下,掩盖不住的是技术参数的骨感现实。
威力存疑: 俄军回收了导弹残骸进行分析,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其战斗部竟然还是150公斤的半穿甲弹头,和当年击沉“莫斯科号”的老款“海王星”一模一样! 同样打击750公里外的目标,俄军的“口径”能带500公斤弹头,美制“战斧V”也有450公斤。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长海王星”即便命中目标,对大型坚固设施的摧毁力也相当有限。图阿普谢炼油厂遇袭后,虽然火光冲天场面骇人,但实际仅部分停产,两周后就恢复了运转。 对比之前(如2024年初)该厂遭无人机袭击后动辄停产数月的记录(当时导致每日损失约8.5万桶柴油产能,修复需数月),这次导弹袭击的实质破坏效果,显然被那冲天的火光和持续燃烧的时长部分掩盖了。
量产噩梦: 那位夸下海口月产30枚的乌国防工业部长,话音落地才五个月,厄运就降临了。一个凌晨,俄军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如手术刀般精准贯穿了位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南方机械制造厂——这里正是“长海王星”的生产核心! 车间里刚下线的导弹,连同德国援建的精密机床,瞬间熔毁,50亿欧元投资化为焦土。 卫星图像显示爆炸蘑菇云直径超400米,3公里外的建筑玻璃都被震碎! 这次打击,彻底暴露了乌克兰军工的致命软肋——供应链高度脆弱。
为了生产“长海王星”,乌克兰不得不四处求购关键部件:法国的火箭发动机、土耳其的导航芯片、以色列的制导系统,甚至连特种钢材都依赖白俄罗斯供应。 试射阶段就曾因缺货导致生产线瘫痪,如今工厂被夷为平地,供应链彻底断裂。 俄军同步摧毁了配套的燃料库和测试台,重建难度极大,业内评估至少需要10年! 乌国防工业部内部报告也泄了底:2025年第二季度,“长海王星”的实际产量不足计划的三分之一,工人们甚至被逼得拆解老式S-300导弹的零件来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