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不再吃老本:俄科技铁幕下的5千乌军绝境
二、 体系化绞杀:乌军困兽之斗难破“天网”
看官们,俄军新战法的恐怖之处,绝非单项武器之利,而在于其 首次在实战中构建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无人-智能作战体系” ,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体系碾压”的质变。
“上帝视角”指挥: 无人机(侦察/打击)、智能地雷(封锁/杀伤)、远程炮火(火力覆盖)、电子战(压制乌军通信/无人机)、“霹隆”(后勤保障)以及地面精锐突击群(最终清剿),这些要素在统一的情报信息链路(如Strelets系统)指挥下协同运作。战场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形成了从太空(卫星)到天空(无人机)到地面(传感器/部队)再到“地下”(智能地雷)的多维立体杀戮空间。乌军任何异动,都可能触发体系中某一环节的致命反应。
“模仿弱者”的逆袭: 颇具讽刺的是,这套体系的部分根基,竟源于对“弱者”的学习。战争初期,乌国民间组织(如Aerorozvidka)和士兵利用商用级“民用无人机”进行侦察轰炸,打得俄军措手不及。俄军从最初的轻视(“错过了无人机革命”),到被迫“模仿弱者”,士兵甚至自掏腰包购买“民用无人机”,最终推动军方系统性采购整合。如今,双方都在大规模、创造性地运用这些低成本、可消耗的平台进行高烈度搏杀,但俄军凭借更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转型决心,在体系化整合上已显优势。
步兵的新生:“尖刀小组”代替人海:体系化支援下,俄军步兵角色亦焕然一新。他们不再是消耗品,而是精悍的“尖刀”。吸取阿夫迪夫卡“人海”惨痛教训,俄军广泛采用以排为基础,细分为2-3人“微型突击组”的打法。这些小组行动灵活,正面展开更多攻击点,有的甚至承担高风险“诱饵”角色(吸引火力暴露目标),后续小组则携带重武器(火箭筒、火焰喷射器)精准拔点。在普里尤特涅,俄军4人小组依托FPV无人机引导,竟击溃13名乌军并占领阵地,自身毫发无损,堪称新战术的经典注脚。